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主持人:化世太
南水北调移民丰碑竖立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原址。移民丰碑由56座大理石碑组成,上面镌刻着16万余名淅川库区移民的名字。
——题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重要淹没县。为了让京津豫冀老百姓喝上好水,淅川库区16万余位移民群众搬离故土、迁往他乡。
我们学院有一批长期关注南水北调移民的研究生,他们被移民故事所感动。2025年6月19日,我带领四名硕士研究生来到了淅川移民丰碑广场开展调研。青年学子们踏着坚定的步伐,在移民丰碑广场上缓缓行进,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厚重的历史对话,用心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移民史诗,每一次心跳都与那段历史共鸣。
移民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土地,但是他们应被历史所铭记。“我是移民子弟,应该为移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淅川县鱼关村移民丰碑建设者周成保发自内心的声音。“我要把移民的名字永远镌刻在石碑上,让社会各界了解移民群众的奉献和付出。”在爱心媒体人曹国宏先生的倡导和感召下周成保也义无反顾的全身心投入到五十六座移民丰碑的建设当中,建设移民丰碑过程中克服了资金和运输等重重困难,2015年3月11日镌刻着五十六座移民丰碑群终于在鱼关落成。
展开剩余62%青年学子们穿行于移民丰碑群中,如同穿行于历史的回廊。他们不仅记录碑文信息,更带着问题与思考,访谈了移民丰碑建设者周成保。访谈结束后,研究生胡辰一说:“石碑镌刻的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鲜活的灵魂,他们曾在淅川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生中美好的记忆。然而,为一江碧波北送,搬离故土,迁往他乡,重建家园。此种奉献与牺牲,书本上读来是数字,这里却是滚烫的生命记忆。”王安同学被移民精神深深打动,对家国情怀亦有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什么是家国情怀?淅川库区移民用行动给了我们最震撼的答案——为了更大的家,可以义无反顾地离开自己的小家。”
“移民搬走的是家,留下的是魂、是精神。”这是我们国社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口述史研究》课题组调研数百位移民共同的心声。漫步于移民丰碑间,那份直击心灵的震撼,远超任何课堂讲授与空洞说教。青年学子在这里触摸到的,是淅川库区移民群众最真实的故事,是奉献精神最具象化的载体。他们用脚步丈量出的理解,必将内化为深沉的责任与担当。
当我们肃立在碑林前合影留念时,也是青春的面庞与沉默的丰碑在进行无声的对话。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奉献史诗,已化作最深刻的时代印记,刻入青年一代的精神图谱。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无声矗立的移民丰碑,见证的不仅是过去的大迁徙,更是淅川库区移民血脉中奔涌不息的家国情怀。当青年学子在移民丰碑前驻足沉思,淅川库区移民的奉献与牺牲精神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新的光芒。
这儿是“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正在申报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博物馆,是移民精神展示展览基地。走进来,眼前那一幅幅珍贵无比的图片,那一个个声光电现代智能化的影像视频,无不记录着真实难忘的瞬间,俨然是在与新旧时光对视,沉浸在特有的温情和气息中,分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托举着,一切都充满希望与期待……这儿早已对外开放,一拨又一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每每感动得泪眼盈盈,沉吟深思……
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时间将永远铭记移民乡亲,也必将永远铭记一个人,因为所有这些都与这个人——曹国宏先生和参与鱼关建设的爱心人士有至密关联!有什么能比留住移民乡愁根脉,为移民守住一方心灵家园,让移民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更有意义的呢?故乡是我们每个人永不移位的生命胎记,是我们离这个世界上最近的地方……
发布于:河南省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